本網訊(通訊員周文君 李思祺)為解答新生專業疑惑,幫助學生堅定專業信息,破除“英專生無用”等社會論斷,9月15日下午,我院于教四樓一區叁樓模擬法庭面向2025級本科生開展專業認知教育。我院副院長陳堯、MTI教育中心助理兼英語系教師李旎以及我院2014級德語系校友林昊通過線下與線上結合的方式,分別從不同角度為2025級本科生帶來英語和德語專業的學習方法論介紹。
李旎結合個人跨學科經歷與專業見解,為新生答疑解惑。針對“英語專業僅學讀寫翻譯”的普遍誤解,她強調:“社會上常把語言當工具,卻忽視了背后的能力�!彼赋�,英語專業應重點錘煉四項核心能力:精準的語言操控力,跨文化認知,批判性思維,以及可遷移的學習能力。她還表示,新時代下的英語專業需致力于培養復合型人才。學院開設涉外法商、數字人文等“外語+”方向,實現與商務、法律、傳媒等領域的交叉融合。她鼓勵文科背景的學生借助我校理工科資源優勢拓展視野;理科背景的學生則應發揮自身優勢,利用我院“復合型人才培養土壤”,在外語學習中實現多元成長。

林昊通過視頻連線分享了自己的專業成長故事。他笑稱曾有“中文、英文、德語考試混雜折磨大腦”的感受,但也坦言,處理文化差異的過程“打開了大腦”,使他逐漸形成全局視野。結合就業與創業經歷,他建議新生:“無論你做什么、去哪里,一定要走出去,用世界的語言來體現自己——這可能是一生受益的事情�!�

陳堯圍繞外語專業的培養理念,從專業學科關系、核心方向、方案調整與競爭力四個方面展開解讀。在培養方案優化上,他介紹英語專業新增叁個方向,“第二或第叁學期開始分流,核心課程各方向共有且可互通”;德語專業則大幅增加英語教學課程,由原來的3-4門、7學分增至6門、10學分,以實現德語與英語能力的協同發展。

陳堯強調,外語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“以外語能力為基礎,融合跨學科知識”,此次培養方案調整緊密結合“外語+”模式,更加貼合就業與發展需求。他寄語新生:“愿你們不負韶華,德業兼修,學貫中外,成長為新時代最需要的復合型英才。”